取消
清空记录
历史记录
清空记录
历史记录
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·盖姆(Andre Geim)有一个癖好,他喜欢在周五下午召集实验室同仁,询问众人的奇思妙想。于是有人提议,能否将青蛙悬浮起来?不久,安德烈·盖姆通过磁悬浮技术克服重力作用,让一只青蛙悬浮在半空中,并推论使用类似的方法可以让人克服重力作用漂浮起来,凭此在2000年获得“搞笑诺贝尔奖”物理学奖(又称伊格诺贝尔奖)。
有趣的是,2004年,盖姆和同事诺沃肖洛夫(Konstantin Novoselov)通过“撕胶带”的方式获得了单层石墨结构,即使用普通胶带用纯石墨剥离石墨烯层,直到只剩下一层石墨烯。在将胶带组件溶解在丙酮中并干燥后,就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石墨烯——这种二维材料薄到了任何材料能达到的极限,只有一个原子厚;2010年,两人因“利用胶带成功地从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烯”而获得了真正的诺贝尔物理学奖!
作为首个被发现的二维材料,厚度仅0.335纳米的石墨烯,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半导体替代材料,拥有极其优异的物理性质,如高强度、高导电性、高导热性等,科学界期望利用它制备新一代的半导体器件,是下一代“碳基半导体”强有力的候选人。之前IBM一项研究表明,相比硅基芯片,石墨烯芯片在性能和功耗方面预期将有较大提升。比如,硅基芯片制程从7纳米推进至5纳米,芯片速度将有20%的提升;而7纳米制程的石墨烯芯片相比7纳米制程的硅基芯片,速度提升高达300%——前提是能够在石墨烯的能带里打开一个“空隙”。
但很可惜,石墨烯天然是一个半金属的材料,它的能带中没有空隙(半导体的能带都会有这样一个“空隙”,或者学名叫“带隙”),无法达到理想半导体电流关闭的状态,难以被制成像晶体管一样的电子开关元件。因此,尽管盖姆团队制备出了石墨烯,但他仍然在2007年的一篇关于石墨烯的评论文章中流露出悲观情绪。他在当时提出,就学术研究而言,这些材料(用来制作逻辑电路的道路)基本上都是“死的”,因为我们几乎已经了解了其所有特性。的确如此。石墨烯诞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,都未能在半导体领域找到“用武之地”。甚至连二维材料也是如此,最大的进步就是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材料种类,仅此而已。
直到20年后——2024年,中国天津大学和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,使用特殊熔炉在碳化硅晶圆上的生长方法,取得重大突破,生产出了外延半导体石墨烯单层。研究发现,如果制造得当,外延石墨烯会与碳化硅发生化学键合,并表现出半导体特性,这成功攻克了长期以来阻碍石墨烯电子学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,打开了石墨烯带隙,实现了从“0”到“1”的突破。相关论文发表在《Nature》上。所以,石墨烯也就有了“新生”。